好习惯养成,从思想观念入手 (“好习惯伴我行”教育活动感想之一)
开学初,学院决定在本学期启动以“重温规则规范,养成良好习惯”为主要目标的“好习惯伴我行”教育活动。笔者以为,要使此项活动真正收到实效,先在思想上强化良好的行为意识。
行为习惯是指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它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是人的后天条件反射,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
实践证明,单一的说教只能告诉受教育者:你应该怎么做或你不应该怎么做。学生没能从内心深处明白: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或我为什么不应该这么做。在思想上没有自我要求的意识,因此,学生错误的行为习惯总难以纠正,即便老师们无数次强调,那也是来自学生自身以外的力量的要求,并没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产生自我约束的内驱力,以学生自身的力量来矫正其错误行为习惯,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一种自我诉求,形成自我约束。从哲学角度看,意识决定行为,行为也反作用影响意识。所以,我们首先要在思想上强化良好的行为意识,以此来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养成。
在思想上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首先就是老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强化;再次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关乎的不仅仅是现在,还有未来,关乎的不仅仅是自己个人,还有团体。
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而形成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所有不浸润心灵的说教是苍白的,只有经过体验,学生才能把一个原本陌生的、外在的、似乎与己无关的理念变为自己熟悉的、可以在生活中体现的道德品质,在此道德品质下所产生行为才是良好地行为。因此,要让孩子们理解道德的意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得亲自去做一做。
我们应该清楚,孩子毕竟是孩子,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难免不出现行为不良的行为,我们既要允许这种现象的的存在,又决不能让这种现象蔓延。只有当老师、家长能齐心合力,共同创造出遏制不良行为苗头的环境时,学生就能在思想上时时警觉,在言行中处处自觉。因此,防微杜渐能让学生的思想在散漫时得到警醒,能让学生的言行在自由时得到约束。(卞桂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