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促进中职毕业生向职业人的快速转型的思索
陈辉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旺盛,党和国家对中职教育空前的重视。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作为处于相对劣势的中职毕业生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一些心理困扰。如何正确把握自己,给自己正确定位;毕业后究竟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特点,促进自身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如何面临工作岗位的考验和社会人群的交往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其实以上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从一个学生到一个职业人的转变型。
那么如何促进中职毕业生向职业人的快速转型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第一、学生的就业心理和社会用人需求的分析。
就业常见心理主要是指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实现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如何正确把握自己,走出心理误区是中职毕业生们就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1、中职毕业生求职择业过程中常见的不正常心理状态和对策。
中职毕业生面临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
1)自卑和自负
中职生普遍是初中毕业生中垫底的部分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不如上普高的同学,且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高职生、大学生。因此,他们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心理。但是这种心理的表象下又是中职生强烈的自尊心和不正常的自负。他们强烈的渴望自己要成功于是在择业上他们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居高不下,不能将自己位置摆正。
2)攀比和功利
中职生中有一些人在求职择业中存在攀比心理,认为“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的想法。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就业单位或觉得平时其他同学什么都不如自己,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单位,于是心理就不平衡。这种攀比的求职观,又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功利心,往往在学生参与工作的时候会更关注与工资奖金等福利而忽视了职业本身。
3)悲观和不满
悲观,也就是冷漠心理,当一些中职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会出现得过且、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等反应。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心灰意冷,决定听天由命任凭发落。冷漠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是逃避,他们觉得什么都无所谓。由于自身的悲观,直接导致了他们对周围的敌视和不满,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都比别人差。不满情绪的产生导致中职生的消极心理和不健康行为,从而影响正常就业和顺利择业的实施。
中职生就业的心理状态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但积极方面是主流。这种矛盾心态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除了中职生本身要努力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外,学校和老师也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促使中职生保持稳定、积极和正确的就业心态。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
1)端正中职生就业观念和职业观念;
2)重视中职生就业心理疏导
3)鼓励和表扬中职生,让学生在成功体验和自我展示中树立自信心
4)指导中职生正确对待挫折,迎接挑战。
2、社会的用人需求
企业所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他所需要的学生首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好的思想品德,规范的行为习惯,能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服从意识。现在好多单位都愿意招聘农村来的学生,就是因为农村学生能吃苦,比较勤快,好管理,服从意识强。还有一点,员工的工作态度是大部分企业最为看中的,老板把工作态度看得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提高,但工作态度很大部分是受个人的生活习惯影响的。一旦养成,很难改变。
因此,学校和老师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强化。
第二、开展职业指导教育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职业化的转变
职业指导教育必须从学生入学开始,系统地、全面地组织开展。按教育部规定,三年制职业中专(高中)必须两年在校完成学业,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
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发展两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职业概念形成期。
针对学生所关心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及今后就业去向等问题进行专业思想、职业发展、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的教育,使学生一进校就明白所学专业特点,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找准职业的切入点,给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如:使教育学生处理好“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之间的关系,明确将来要在某个职业领域中求得发展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应获得的职业技能证书等。
第二时期为职业意识萌动期。
在学生对专业与职业发展情况有所认识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巩固、产业变化、行业发展、岗位要求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培养学生敬业和进取精神,使他们按未来职业的目标去塑造自己。
第三时期为职业求知启动期。
指导学生对已有的职业生涯计划进行修正和调整,从而确定更明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具体目标,使学生认识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就业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实习、技能竞赛和工厂化实习训练等活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
第四时期为职业选择期。
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择业技巧、就业方法与策略和创业指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确立“立志成才,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指导学生确定适宜的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帮助学生增强就业自信心,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顺利就业。
通过从事大量的职业活动和学习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的职业观和新的人生观的形成。
第三、在职业教学活动中对职业习惯的培养
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是学生面向职业化转型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在他的名著《习惯的力量》中说,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有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我们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我们几点钟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读报、吃早餐、驾车上班等等,一天之内上演着几百种习惯。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所以我们要通过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职业习惯的养成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使学生明确将涉足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并能严格遵守。
第二,明确职业的岗位职责,依据工作内容认真做好每部分工作,在做工作中不断地完善工作方法,让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高效保质保量的完成。这是对自己岗位一个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第三,培养自我管理。即对学生的自我生活和学习习惯等进行纠正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地对职业有利的自我习惯。
最后,中职生向职业人的转变过程是中职生从校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一个必然过程。通过我们合理的教育和引导,我们可以加速学生的这一转变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职业人生能过获得更大更多的成功,也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地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