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与社会化

发布时间:2016-12-30 浏览数:3670

沈峰

近几年来,中职教育在党中央的重视下迅猛发展,可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却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笔者简单分析如下:

一、专业人才得不到专业的培养,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据调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选择有大约60%是自己选择的,其他约30%是老师或者家长朋友推荐的。而在这些学生中,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的仅仅只有6%左右!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如果有机会,这些孩子几乎都能成为所选专业的能手!

但是,由于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以吸引生源为本,开设了大量的专业,这使得投入到每个专业中的资金和精力自然分散了许多!很多专业课程的开设不完整且深度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并不能在该专业有好的发展,也导致了这部分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较差!

二、地区差异、经济发展差异导致中等职业学校良莠不齐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它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这就对职业教育的本质作了明确的定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社会实用人才!而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同样学校设备、环境配置不齐全,很多职业学校的教育大量放在理论层面,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次数寥寥无几。这直接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较低。

三、社会轻视中职教育,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难度大

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首先是有其它类型教育都具有的一般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同时又有其它类型教育所不具有的特殊属性:它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包括行业建设服务的;它是直接为人的就业服务的;它与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联系是最直接、最密切的。从以上两点出发,我们不难看出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学校毕业生的态度!这种态度又反过来影响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我看到,大量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工厂里从事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诸如产品包装、手工检测等与学校所教授内容完全无关的工作!用工厂负责人的话说:中职学生其他的做不来,专业技能不行,与实际操作脱轨;学习和创新能力不行,缺乏技术的想象力!

四、众多中等职业学校竞争激烈,导致生源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是一个重大任务!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级技工。中等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这必然对职业学校造成一定的毕业生压力。生源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由于学校办学能力的差异和各方面的因素,直接导致中职毕业生技能能力较差,适应岗位能力差,而这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招生乱象!

以上四点,我们不难看出其实是相互影响的,如果中等职业教育要更快更健康地发展,更符合社会需求,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值得深思:

一、学校发展专业化,精细化

首先,秉承“从市场出发”的原则,对于学校专业化发展,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办学,应该从“市场”出发,专业设置专一化,重点化,而不能专业设置多且杂,尤其是对于经济基础条件较差的农村职校。同时,对于专业实践设施的配置要紧紧跟随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力求我们的毕业生能好就业,就好业!

其次,专业设置精细化!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拿一个计算机专业来说,社会需要的并不只是能使用Word等办公软件的一般办公人员,更多是需要计算机专业的其他方面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组建和维护、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动画制作、计算机图形处理、动画设计和制作等等。笔者认为,学校的专业设置应该跟从企业和社会需求,向更精细化的方向去发展。这样才能更贴近时代的脉搏,抓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机,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二、学校发展社会化

近几年来,中职教育在培养模式上,一直在努力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一所职校的发展,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和企业的支持的!国家鼓励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以及校企合作,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职校的社会化可以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1)  更好发挥学校的集中办学和脱产学习的优势,与企业展开“订单式”合作!这样既能保证学校专业的快速发展,又贴近生产实际,能够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更加优秀的技术人才。

2)  让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办学!学校的发展,资金、人才和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不乏企业直接出资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中来的。这样能增加社会和企业对中职教育的认同感,也能使我们的学生更贴近他们所学专业的行业前沿。

最后,祝福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能越来越好,能为社会发展和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