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课教学“师生互动”形式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6-12-30 浏览数:3728

王敏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师生互动过程可以采取积极参与、情感交融、人际合作等策略,并提出师生互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师生互动   策略  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始终是师生间永恒的主题。通过师生间互动的形式来完成传授的过程。然而主动不是简单的“搬运”,也不是一种“复制”。因为教与学既是相互依存,又是相对独立,既能相互交融,又会相互排斥。因此“互动”的形式,途径和方法成了解决教与学中的关键因素。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使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互动教学, 采用以下四种主要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积极参与的形式

“互动”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课教学的参与率,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一个因素。

1、全员参与。可以抓住两个方面:一是抓课堂教学中的个体参与,让每个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按自己的水平进行自我学习,强调学生的独立性,营造独立思考和个性体验的空间,使个体学习形成全员参与。二是抓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交流和反馈。教师以集体中的一员与学生广泛接触,并鼓励学生与同学之间相互交往,从而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人人参与互动交往的生动局面。

2、主动参与,课堂参与的效益不仅和参与的覆盖面相关,还要极大地依赖于参与者的积极心态,要提高参与的主动性,必须创设吸引学生参与的良好情境,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有话敢说,有问敢提,有疑敢质。要贴近儿童心理,选择好儿童参与的合适时机和方法。

3、差异参与,没有差异参与,就没有全员参与,参与的要求是因人而异,因组而定。可以采取“分组教学;分层递进、互补互协”的方法,参与内容和方法的必须符合易于互动的实效性。

二、情感交融的形式

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具有两极性,可以表现为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减力作用。在快乐、高兴等积极情感下能够提高人的生理、心理的活动能量;相反,烦闷悲愤等消极情感会降低和削弱人的活动能量,促进人的行动消极,而降低工作学习效率。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催化剂,在教学实践中,师生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习的动力之一,因此教师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师生互爱。教师平时要注意采取一些有助于更好地与学生交往的措施:态度亲切和蔼、平易近人,不要让学生有畏惧感;教学过程中加大与学生的接近度,缩短与学生在心理上距离,常与学生个别交谈,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在交谈中表现出对学生的兴趣和好感;在课堂交往中多以表扬和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方式尽可能婉转,以不妨碍集体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状态下投入教学活动,以轻松、自然、活跃的心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人格平等。教师要尊重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做出挫伤学生自尊心的举动,应经常用批判性眼光思考自己通常的教学态度,纠正不良的行为方式,让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进行沟通,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权威的观念,尝试着“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无论学生对与错都不用担心被批评与耻笑,让学生心理感受到安全与自由。

3、教学民主。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主人,实行“群言堂”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让学生感发言。课堂上更多地让学生“说说你的感想”、“提出你的意见”、“发表你的见解”等,创设开放式的课堂。对教学中出现的不同观点要开放,不是原则性很强的是非问题,对不同观点教师应该持开放态度,不必轻易否定学生的不同解释和观点,培养学生敢于发言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

三、人际合作的形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环境的创造”。课堂教学的环境主要是人际交往的环境,包括师生、生生间的合作。没有人际合作,就无法实现和谐的师生互动。

我国目前的班级授课,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化教育。在小班化教学尚不能实现的今天,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其中一种有效的办法就是实施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就是对课堂问题可以先小组讨论,代表总结发言,在班上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的一种做法。小组合作既满足学生交往、自由表达的需要,又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分享经验,增强学生个体与其他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学生还学会交往与帮助、学会竞争与合作,并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还可以克服因班级人数过多造成学生参与互动面少的弊端。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谈到什么是人才时,笔者就组织了课堂讨论:(1)你知道哪些人才?(2)你觉得人才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并发表观点的基础上,我结合案例故事“小小拉面”,引导学生认识到:(1)平凡岗位也会出人才;(2)要成才首先得清楚知道自己的特点、长处及兴趣,给自己树立目标;(3)不断努力靠近目标,精益求精,做最好的自己。教学效果是水到渠成。相反,若是教师照本宣科,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透的分析能力。当学生提出现实的问题时,老师非但解释不了,而且还可能会怯场,那么学生将难以信服教师所教的理论,从而也就无法提高德育课的教学实效。

四、教学相辅的形式

“教有教法,学有学法。”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教法与学法相一致、相互适应时,才是最经济有效的学习,也只有这样“教是为了学”才能真正实现。

 在传统教学中更侧重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一言堂、先生讲学生听,学生多数情况下是被动地学,而“师生互动”更注重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共同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如“组织——讨论”法,“提问——回答”法等。教师发表见解并不强求学生绝对接受,师生之间允许存在观点、思维方法的分歧。这些分歧应通过教师的“教”促“学”和学生的“学”后“教”来解决,真正作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要使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组织师生互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共鸣:“师生互动”中如果仅是师生的一问一答,未必是良好的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应该是师生双方都产生了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这样才能体现“师生互动”的价值。

 2、连动:“师生互动”是一个链状的循环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如果教师的提问仅仅是让学生找到答案,而就此为止,或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一言以蔽之,这并非真实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3、启发:“师生互动”的效果不能只限于对课文知识点的落实上,而在于通过师生双方思想、情感的互动激活,学生思维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常常突破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而且教师也能从中获取教学灵感。

参考文献:

1、占和村《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观察研究》《考试(教研版)》2006年第12期

2、茌庆梅《师生互动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科技信息》2009年第18期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教育研究》 2002 年第10 期

4、单柳迎,阳德华《新课改背景下课堂互动刍议》《学理论》2010年第6期

5、高怀仁《浅谈中学地理“互动式”教学》《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